《资治通鉴》第八十六卷 晋纪八
西晋·晋怀帝永嘉元年(丁卯,公元307年)
【原文】
臣光曰:何曾讥武帝偷惰,取过目前,不为远虑;知天下将乱,子孙必与其忧,何其明也!然身为僭侈,使子孙承流,卒以骄奢亡族,其明安在哉!且身为宰相,知其君之过,不以告而私语于家,非忠臣也。
【译文】
臣司马光曰:何曾议论晋武帝苟且懒惰,只顾眼前利益,不为长远考虑,而预知天下将要发生变乱,子孙一定会卷入这忧虑当中,多么英明!但是自己超越本分奢侈无度,使子孙效仿继承这坏毛病,最后因为骄傲奢侈而亡族,这英明又在哪里呢?再说身为宰相,知道自己君主的过错,不忠告君主却在家私下议论,不是忠臣。
【解析】
读书的方法有很多,有一种我觉得特别有意思。
可以看一些也读这个书的大佬,看看他们的评价或思考是什么。
然后再自己思考进行对比,你会发现非常有启发。
读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时就有这种感觉,因为司马迁和司马光在这书中也会加入自己的评价,虽然不多,但凡有必定值得细细思考。
比如上面这段,就是司马光对何曾家族的评价。
提起何曾知道的人不多,他出身官宦之家,以魏明帝潜邸文学起家,后来一路高升,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迅速投靠司马家完成切换。
西晋建立之后,何曾位列三公,殊荣不断。
上面司马光对何曾的评价,牵扯到何曾的一段往事。
当时司马炎还没死,经常和大臣一起搞宴会。
有一次,何曾参加完宴会归家,就和自家小辈说:
“主上开创大业,吾每宴见,未尝闻经国远图,惟说平生常事,非贻厥孙谋之道也,及身而已,后嗣其殆乎!汝辈犹可以免。”
意思就是,司马炎统一天下,但是在宴会上只絮絮叨叨的说一些自己平常事,却从没有其他的深谋远虑。
何曾就认为,司马炎这样必定会给后代招来祸端,于是就告诫自己的后代。
说,儿子这一辈尚且能平安,但是孙子这辈就难说咯。
如此看好像何曾很有先见之明,但实际上呢?
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还记载了何曾家族的一段往事:
曾日食万钱,犹云无下箸处。子劭,日食二万。绥及弟机、羡,汰侈尤甚;与人书疏,词礼简傲。
简单来说就是,何曾光吃饭就要花几万块,而他的儿子、孙子比他有过之无不。
不光如此,他的孙子给人写信用词态度还非常无礼傲慢。
于是有人就说了:
“伯蔚(何绥,何曾的孙子)居乱世而矜豪乃尔,其能免乎?”
所以,司马光就点评何曾这一家:
何其明也!然身为僭侈,使子孙承流,卒以骄奢亡族,其明安在哉!
意思就是,何曾聪明的看到了司马炎的荒唐,知道危险,这是聪明,但是却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,这聪明算什么?
人嘛,看别人都是一套一套的,看自己却看不清。
最后的何曾家族第三代的结局,在司马越手上被消消乐,直接连根拔除。
讲实话,何曾家族的灭亡,和他们奢侈没什么大关系,权力斗争才是被灭的关键。
司马光还提到,何曾看到司马炎存在的问题,却没有想着去劝谏,说他不是个忠臣。
要我说,西晋朝廷上下,大部分都是鼠辈。
你看何曾的过往,父亲是曹魏的官,自己也在曹魏手上起家,而且他还是曹睿的心腹,就这样他说背叛曹魏就背叛,在西晋朝廷身居高位却没有什么贡献,你觉得这种人算什么?
要我说,这种人就是老官油子,滑不溜手,搞利益一流,你想他做点正事,人家才没这个心思。
司马炎那个时候早就没有什么进取心了,天天开宴会搞点情绪价值,你要是直接触他霉头搞什么劝谏,司马炎不爽了真的会搞你。
你觉得就何曾这样的老官油子会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?
当真他想名留青史?混日子而已,何必那么认真。
至于何曾有没有看到自己家族存在的问题,前文提到,他是没有看到的。
因为他自己都如此奢侈自然是不觉得奢侈有问题,你要换一个从底层打拼上来身居高位的,看到自己子孙奢侈,肯定是暴跳如雷。
这就是经历、环境对人的塑造。
奢侈有没有问题,我觉得何曾家里有钱,能撑得起来,奢侈也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但这个问题表现并不是在经济上的,而是在人心上的。
何曾家族第二代、第三代的时候,正是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。
何曾家里还如此奢侈花钱如流水,别人看到怎么想?
少不得有想法把何曾家灭了然后把这泼天财富扒拉到自己碗里。
关键,如司马颖、司马伦、司马冏、司马越等这些八王之乱的参与者,他们都不见得如此奢华,你何曾家如此高调,他们心里怎么想?
保不齐财政困难的时候就想着要动心思了。
尤其是乱世,礼崩乐坏,人头滚滚,规矩全无,像何曾这种有钱的家族,自然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大肥猪。
优先见之明,却什么也没做,这就是司马光对他诟病的地方。
【闲扯】
看上面这段材料,最值得思考其实就是为什么何曾有先见之明,但是却什么都没做?
是做不了?是管不上?还是儿孙自有儿孙福?
可能都有吧。
但我觉得吧,咱们读《资治通鉴》思考点东西,总不可能学何曾如此豁达无所谓吧。
如果自己能够看到将来的一些趋势规律,我们肯定是要做点什么的。
我觉得做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。
第一,减损思维。
如果你能看到未来的一些趋势,但是你改变不了,那么你能做的就是做一些准备,让这事发生的时候对你产生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少。
第二,因果未来。
《了凡四训》中有这么一句话:若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,若知来世果,今生做者是。
通俗的来说就是,现在果是过去因,现在因是未来果。
将来会发什么什么,不是未来突然发生的,一定是现在某些东西在未来不断发展沉淀导致了。
你想要改变未来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现在开始,把自己一些行为、习惯改变,未来的因果自然也就改变了。
不需要你憋个大的,甚至你只要有一些微小的改变,然后坚持下去,你的人生就已经正在改变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